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大西岳镇的挂甲峪声名远播。恰逢金秋季节,10月31日和11月1日,在社科部党政工三部分的组织下,社科部的师生前往挂甲峪考察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在村长助理——一名“大学生村官”的陪同下,师生旅行了农家旅游小院。用铁栏杆围着的院落,种着花卉蔬菜,晾晒着刚摘下的种种山果。女主人介绍说,这是一个两层小楼,面积196平方米,八室两厅屋里有厨房和卫生间,用生物质气化炉做饭,太阳能板取暖,冬、夏都能洗上热水澡。她笑着说自己是“坐家当老板,靠房来赚钱”,年收入一、两万呢,这屋子是她家的“聚宝盆”、“黄金屋”。
走访了几家老乡,认真听了助理的介绍。旅游业只是工业的一部分,挂甲峪全村组建起了工业、农林、畜牧、旅游、物业治理五个公司,形成了统一治理的企业集团。
挂甲峪的成绩引起了各人热烈的讨论,师生们认为挂甲峪的经验在于:一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带感人;二是从外地区的实际出发,选择好自己的生长门路;三是有一个不绝完善的生长计划,确定主攻偏向,选好突破口;四是积极培育主导工业,不绝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五是在经济生长的同时,切实体贴村民生活,让他们重新农村建设中具体获得实惠;六是科学生长,连续生长,不绝从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扩大、延伸。北京郊区农村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是一种模式,可是,挂甲峪村作了可贵的、乐成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