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7日,学校在阜成路校区召开学术型硕士培养计划修订事情论证会暨学生代表座谈会,谢志华副校长出席并讲话。研究生部主任杨德勇、副主任熊慧、各学科教授代表、学科卖力人、高年级研究生代表加入集会。集会由研究生部副主任张正平主持。
谢志华副校长指出,大学是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上要发明差别,从而完善能力,自觉完成学习历程,最终实现从认知专业领域到熟练表达专业知识和立异专业世界的升华。关于培养计划修订,他指出,本次培养计划调解以“理念立异,模式厘革”为导向,接纳“自下而上”方法,本着“学生为本,科学计划”的原则,各学科凭据各自特点制定框架,学校组织专家对框架进行论证。他强调,要明确培养目标,凭据研究偏向调解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应了解社会需求;要进一步压缩基础课程,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空间,厘革授课模式,探索以“提出问题”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着重掌握好“讲、少讲与不讲”度的结合,以研究历程取代教学历程,切忌“课程门数的加减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之深刻领悟所在领域;要切实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给学生指明研究点,从小目标做起,逐步建立学术信心、理念,稳步提升学术能力;要增强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建立学术论文写作一整套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严格历程控制,导师要按期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连续引发学术兴趣;要重点落实文献阅读环节,尤其是经典文献的阅读,完善考核方法,检查阅读效果。
座谈会上,围绕培养计划执行情况,研究生代表从课程设置、考核方法、学位论文、必修环节等方面畅所欲言,大部分同学认为,压缩开课学期为一学年,使之更紧凑,以便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实习;扩大专业选修课选择规模,灵活安排跨学科选课;建议学?韫惭⌒蘅,例如MATLAB、SAS、SPSS等相关的数据处理、剖析软件,以便当各个专业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希望革新考核方法,接纳更灵活、多元化的考核模式;针对学位论文环节,学生希望缩短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的时间间隔等。
各学科教授代表、学科卖力人针对2009版计划整体框架、局部环节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取得了较大共识,一致认为:总体框架上,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应分类培养,课程设置尤其是选修课应扩大规模,来满足差别研究偏向需要;以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求,提高应用立异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高知识融会领悟的效率;新的计划应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的思想,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针对研究生教育革新,2013年教育部连续下发三个文件,2014年,为了增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包管和监督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联合教育部配合下发学位[2014]3号、4号、5号文件。杨德勇谈到,革新势在必行,不革新就没有出路,而研究生的教育革新,培养计划是重中之中,是人才培养的系统计划。此前研究生部调研了多所高校的培养计划,发明大都高校计划的设置中,?榛⒎掷嗯嘌枷胩逑纸衔浞,这也正契合了学生对计划调解总体的期望。同时,他提出希望各学科严格贯彻“自下而上”的总体思想,发挥教授治学、学科主导的作用,凭据各学科特点尽快研究制定计划总体框架。